吳依璇

 

【專業證照】

臨床心理師 心理字第781 號

教育部講師  講字第104783號

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 202301000087號

 

【治療取向】

正向教養

遊戲治療

心理動力治療

認知行為治療取向

 

【服務對象】

兒童

青少年

成人

工作區域 57 複本 8

專長 Specialty

  • 兒童情緒困擾
  • 親職諮詢
  • 疾病調適
  • 自我覺察與改變
  • 情感困擾與關係失落
  • 長者情緒與認知諮詢

專業經歷

  • 羅東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/ 兼任講師
  • 羅東聖母醫院身心科/ 專任臨床心理師

 

  • 正向教養
  • 遊戲治療
  • 心理動力治療
  • 認知行為治療取向

收費內容

~生命自有它的出路,任何改變都可以轉化為人生的養分~

重蹈覆徹的愛

早期關係的未竟事物,讓我們潛在不斷地複製相同的關係模式,來追尋渴望得到的愛…

醫院門診經驗中,常見到落入相同關係循環的受苦者。R小姐,總是”遇人不淑”,在親密關係中常試探對方的愛,以討好的方式來維持不平衡的情感關係,對方愈不珍惜,她卻更用力地表達愛,有時甚至自我傷害,潛在地希望能挽留感情⋯⋯
在眾人不理解的背後,她的內在只是想證明”她值得被愛”的渴望。
R小姐成長在雙親失和的家庭中,父親常施暴母親,母親禁錮於傳統而隱忍並留在家內,但在情緒下卻常對R小姐說”要是沒有妳就好了”、”妳是拖油瓶”,父親對她也沒好氣。她從小只能努力地討父母歡心以獲得關愛,但不見得受到關愛時則自暴自棄,再被責罵時又更確認自己不值得被愛與存在,再以更強烈或不適當的方式獲得關注,如此惡性循環。之後的成長過程,在其他的人際關係也不斷上演相似的戲碼,讓她陷入痛苦及憂鬱。
早期重要關係的樣態,形塑往後親近關係的人際模式,若有未竟事物,例如早年關係中未能感受到足夠的信任與愛,在往後的關係裡,則可能潛在地持續追尋未實現的渴望,即使在不安全的關係之中,也未能察覺,因過去未曾感受過足夠安全與信任的關係樣態。不同的人際關係,受影響的程度或深或淺,但在自我未覺察與釐清的情況下,關係的本質難以改變。
後來R小姐走過一段辛苦的會談歷程。在過程中,我們探索與釐清早期關係如何影響到她不同的人際關係,尤其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持;我們試著讓她接納自己不堪的童年經歷,涵容關係中的傷痕,但也需在這過程中,修復及擁抱她的內在小孩,肯定自己無需任何條件、她存在的本身就值得被愛。最後,她也認清自己現在並非童年時期的女孩,已有能力可以自由地選擇、決定關係的品質,並負責任地好好善待自己。
Scroll to Top